中华鲟养殖方法

查看人数:390 发布时间:2022-05-03 16:56:01

1.水温控制。

中华鲟是一种暖水性鱼类,对水温有广泛的适应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适合中华鲟生长的水温约为14-24,生长的比较佳水温为21。水温对中华鲟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低水温环境下,会导致中华鲟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因此,温度比较好控制在20-25。

2.水产养殖水源的含氧量。

中华鲟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非常高,超过5 mg。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下降,会导致中华鲟的食欲下降。当低于3 mg时,会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中华鲟鱼苗对溶解氧非常敏感,对于溶解氧变化较大的水质,不宜作为鱼苗养殖的水源。

3.ph值控制。

中华鲟作为季节性洄游鱼类,对水质的ph值也有一定的要求。中华鲟比较适合生活在ph值为7-8的弱碱性水中。当ph值降低时,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增加,氧含量降低,从而对中华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相反,当水的ph值过高时,对氨氮敏感的中华鲟也非常不利。

4.盐度控制。

由于中华鲟是洄游性鱼类,所以水的盐度没有那么高。

5.光强。

在苗期,中华鲟具有较强的趋光性。一般来说,光照对鱼苗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注意光照引起的水温变化问题。

6.氨氮。

氨氮主要被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如食物残渣、粪便等。中华鲟对氨氮非常敏感。长期生活在高氨氮的水中,会导致很多病,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水质问题,及时清理养殖池中的有机物,减少氨氮的产生。

7.水流。

由于自然界中的鲟鱼是洄游性鱼类,人工养殖时应尽可能模拟自然条件,使中华鲟易于产卵。

8.饲料选择。

中华鲟是一种动物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虾、蟹、贝类等软体动物为食,幼鱼时期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或昆虫幼虫为食。所以喂养时主要选择动物饲料或合成饲料。根据天气、水质、投喂时的鱼密度。

9.日常检查管理。

一天巡逻三次,尤其是夏天的晚上。由于中华鲟是底栖鱼类,如果发现浮头,及时检查水中溶解氧是否过低,定期检查鲟鱼个体大小差异。如果大小差异太大,请严格划分池塘。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360微商频道查询入口

微商怎么找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