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纷出 贫富阶层迥异

作者:小货郎 发布时间:2021-04-20 10:03:10

详细介绍了服装文化中的贫富差异,整理出服装款式的特殊信息,供大家参考。

穿西装的男人和穿礼服的男人并排合影

穷人经常光顾的服装店

服装是公民心态的重要载体,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社会和习俗的变化。刚刚结束封建统治的中华民国北京,看起来就像一个奇形怪状的时装博览会。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和洗涤,北京人终于有了自己不同于沿海商埠和内陆城市的服装风格:朴素、典雅、淳朴、略显保守。

在清末民初巨变的时代,编辫子不是个人爱好,而是不可逆转的政治潮流。清朝皇帝溥仪17岁就自己剪了辫子。1917年,当“编帅”张勋复辟时,“编军”只是昙花一现。

辫子被剪掉,封建役制被废除,各种服饰文化一下子就出来了。"西装,东服,汉服,满服,应有尽有,复杂得无法形容."但传统的着装习惯还是有一定惯性的,民国初年北京街头比较常见的服装是长袍马褂。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迫逐步对外开放的结果。西方的东西大量涌入,从洋枪洋炮到洋烟洋火洋葱。"洋货卖得好,无利可图是市场的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企业也打着“爱国”、“收复利权”的旗号,投资新型纺织行业。光绪中期,北京的布店开始卖洋布。因为洋布比国产布便宜,布线密而薄,颜色艳丽,越来越被人们接受,逐渐把布推出市场。民国以后,全国纺织工业兴起,布庄加国产机织物。

缝纫机的出现导致了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服装生产的标准模式开始取代家庭手工服装的垄断地位。中山装是在留学生服装的基础上改革的一种国内形式,以孙中山先生的开创性倡导和穿着命名。它是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从此成为一代中国男人的典型服饰。

民国初年,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愈演愈烈,妇女首先在婚姻和服饰两个方面表现出解放意识。女性的文明程度和仍然存在的大众标准使得女装的变化体现出中西结合的趋势,其中旗袍是比较典型的产品。知识分子阶层的年轻女性、涂口红、穿改良旗袍和高跟鞋,明显反映了古都服饰文化和外国服饰文化的双重影响。

在各种文化激烈交汇的漩涡中,人们的服装表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由于沿海港口城市的早期开放,以皇宫显贵为代表的传统京派服装逐渐失去了引*时尚潮流的优势,转而模仿苏州、杭州和上海。但总的来说,北京市民作为一个思想相对保守的文化古城,并没有沿海城市开放。

民国时期,北京社会财富的整体水平并不太高,工人的服装消费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只想御寒,在款式上几乎没有选择。北京话里的“估计衣服”一词是指穿过的旧衣服,底层人的衣服大多是从估计衣服摊上买的。贫困家庭的妇女扛着竹篮,准备一些针线,走在街上给贫困的单身汉们缝补破布谋生。北京人管它叫“缝衣穷”,这里曾经是北京360条街道之一。

来源:富民时尚网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360微商频道查询入口

微商怎么找货源

微商代理怎么做